抗战英烈李忍涛清华学校毕业证书捐赠母校
【发布时间:2019-09-16】  【访问计数:19069】   【关闭窗口】

      我校1926届校友、抗战英烈李忍涛将军的清华学校毕业证书,由其次子李定国先生捐赠给清华大学。3月30日,档案馆科技档案部主任李运峰、校史馆研究人员冯茵等专程前往德国杜塞尔多夫接受捐赠,在住宿的宾馆举行了简朴的捐赠仪式,向李定国先生颁发了捐赠证书。
简朴的捐赠仪式
      李定国和夫人埃莉卡热情接待了李运峰一行,并携带家庭老相册,介绍李忍涛将军的生平历史。李忍涛,1904年生,1926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入弗吉尼亚军校学习,毕业后先至美国本宁堡步兵学校受训,继而到芝加哥大学进修历史学,1930年毕业时因名列前茅,被保送德国参谋军校专攻理化科学和军事化学。1932年李忍涛学成回国,翌年任新组建的国民政府军政部防化学兵队上校队长,是中国防化兵种的创始人。1937年8月,日军大举进攻上海,李忍涛率学兵队重创江湾日海军陆战队司令部。1943年2月,李忍涛又奉命率学兵总队炮兵第一、二团参加中国远征军,以化学兵总队少将总队长兼军事委员会外事局高级参谋身份,赴印度视察出国参战部队,配合史迪威打通中印公路,协调中美关系,共同打击法西斯。10月28日乘机返国复命,遭遇日寇伏击,壮烈殉国,时年39岁。1946年,被追认为中将。
   
 
       李忍涛将军    1930年代李忍涛检阅学兵队
      此次捐赠的是珍藏90余年的李忍涛清华学校中英文毕业证书各一份。虽然两份证书已历经近一个世纪,但仍字迹清晰,保存完好。
  
李忍涛的清华学校中英文毕业证书(中图为中文毕业证书背面截图)
      中文证书为繁体竖行,内容如下:
畢業證書
      學生李忍濤現年二十一歲系雲南省鶴慶縣人已在本校依照規定學程肄習完畢考試亦均及格合行准予畢業此證
                                          清華學校校長曹雲祥
                                          中華民國十五年六月二十五日
      曹云祥校长签名后,盖有阳文名章,颁证日期上盖有清华学校关防。证书背面右侧贴有5枚面值1角的中华民国印花税票,盖有紫色“清华学校注册部”的椭圆章。
      英文毕业证书文字横排,译文如下:
      中国北京清华学校
      祝贺李忍涛圆满符合毕业要求,被授予本文凭及所有相关的权益。特此证明,学院印章及校长签字如下,                                                       公元1926年6月25日。
      英文证书左下方钤圆形清华学校印章,右下方为曹云祥校长英文签名。
      再下方另有一行注释:证书的翻译本供不能阅读原件的人士参考。
      这两份珍贵证书的捐赠,源于两年前的一次展览。2017年9月,清华大学校史馆举办了“自强不息 振我中华──清华学校时期留美军事学人历史展”,展览介绍了包括清华学校1926年毕业生李忍涛、1927年毕业生曾庆集等在内的34位学子。李忍涛、曾庆集二位将军是世交,因展览的机缘,校史馆先是结识了曾庆集将军的外孙女唐萝娜女士,在她的热心帮助下,又与李忍涛将军的次子李定国先生建立联系。
      李忍涛获得毕业证书后,曾带着它们远涉美国、德国,回国后又历经多年战争、辗转各地。两份证书饱经战火、动荡,仍完好无损,可以想见李忍涛将军及家人对其有多么珍爱与呵护。李定国先生产生将这件宝贝捐赠给父亲母校清华大学的念头之后,专门召开了家庭会议,他表示:“家父遗留的物件寥寥无几,我们都很珍惜。父亲的毕业证书,几经九十多年风雨,迁移半个世界(起北京,度洋美国、德国,复度洋返国,先南京、汉口、湖南、重庆、纳溪,后南京、昆明、北京,而陆路至东德、西德),蕴藏着父母大半生履历,我们更是依依不舍。但我们一致认为,为了长久的保存,清华大学档案馆是最佳之处,且是归源母校,所以我们决定将其捐赠。”为便于长途携带,李定国先生为两份证书还专门购买了圆桶型装具。
      1930年代李忍涛与家人在南京留影(左起:妹李晓书、弟李忍益、堂弟李忍源、父李实、李忍涛、夫人李佩秀)
      李运峰对李定国先生的慷慨捐赠表示衷心感谢,并介绍了清华大学档案馆保存条件,表示一定会保存好、利用好这件珍贵文物。李定国先生对能将父亲的毕业证书回归母校表示欣慰。
      校庆期间,这件珍贵文物在档案馆、校史馆联合主办的“清华史料和名人档案捐赠精品展”中展出,很多观众在李忍涛将军文物展柜前驻足、沉思、拍照。
      此外,李定国先生还将其所藏的李忍涛同级同学黄恭寿的清华学校毕业证书转交清华大学保存。黄恭寿,1926年毕业于清华学校毕业,到维吉尼亚军校学习军事学。
【发布时间:2019-09-16】  【访问计数:19069】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档案馆     技术支持:清华大学信息化技术中心